快捷入口: 资讯|资源

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专业委员会成立

来源:来源作者:编辑人:荆书剑发布时间:2016-05-09 16:20:08

4月20日晚,由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河南民族乐团主办、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专业委员会成立庆典专场音乐会在河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

河南省文化厅康洁副厅长莅临现场并为成立大会致辞,祝贺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她称赞二胡这件乐器已流传两千多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我国的民族个性,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省二胡事业新的发展和崛起,希望二胡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作品创作、增加交流,繁荣河南省的艺术事业。

随后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郭书城,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虹,河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崔玉山为二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成员颁发证书。

首先颁发为河南省二胡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荣誉会长证书,他们分别是:著名二胡教育家杨永霖,著名二胡演奏家李莘,两位因身体原因和远在国外未能到场出席本场音乐会。

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会长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音乐总监、国家一级演奏员杜宏亚担任,常务副会长由河南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郭民担任,副会长分别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芳,河南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曹永谦,河南豫剧院一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黄向峰,河南豫剧院三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尹可富,新乡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奏员张新军,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音乐学博士李秀清,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副教授杨健,河南豫剧院一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郭付彬,郑州师范学院教授邢丽萍,秘书长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国家二级作曲赵红梅担任,副秘书长分别是:河南民族乐团国家二级演奏员、乐团副首席屈长俊,河南民族乐团乐团首席成文文,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李宝荣。

音乐会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河南民族乐团首任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张列倾情执棒的《光明行》拉开音乐会的序幕。

三次荣获河南省大赛金奖的国家一级演奏员、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永谦演奏的《二泉映月》婉约动听,饱满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们感受到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思绪情感。

河南大学副教授、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艳芳的二胡独奏《火——彩衣姑娘》,展现出流畅迷人的音乐气质。

作曲家方可杰先生创作的二胡齐奏《过年》由二胡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屈长俊、张新军、郭付彬与河南民族乐团几位优秀的青年演奏员合作,加之快板的助奏,使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赢得满堂喝彩和阵阵掌声。

乐队版的《良宵》,再次让人们聆听到熟悉、悠扬的旋律。

弘扬具有河南风格特色的作品,二胡专业委员会义不容辞。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二胡演奏家郭民先生移植创作的新作品《河南梆子腔》,以豫剧唱腔高亢明朗的流动,韵味深长的萦绕,赢得爆棚掌声。

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河南民族乐团首席、青年二胡演奏家成文文演奏了二胡与乐队《洪湖畅想曲》。让大家感受到河南二胡事业后继有人。

特邀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秦派代表人物、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金伟带来的二胡独奏《兰花花叙事曲》展现了大师级人物的深厚功力。

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孙凰现场为大家带来了《卡门幻想曲》。她的演奏酣畅淋漓、婉转优美,展示了独特的演奏技巧与风格魅力。孙凰表示第一次来到河南演出,河南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观众较高的文化素养给她很深的印象。观众们的热情感染了她,盛情难却再次为大家献上了《野蜂飞舞》《空山鸟语》,久响不落的掌声与欢呼声迫使她数次返场向观众们致谢。

二胡齐奏《万马奔腾》曾在郑州上合会议上大放异彩、广受好评,前不久又跟随刘延东副总理出访埃及再次赢得轰动。此次的再度展现将本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成立盛典也收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河南豫剧院、河南博物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曲剧艺术中心、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河南省话剧院等30多家单位发来的贺电、贺信,祝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河南省二胡专业委员会由致力于河南二胡艺术的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及二胡爱好者组成的社会民间学术团体,其宗旨: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团结业界同仁,为推广、普及和提高二胡艺术贡献力量。委员会将组织或承办全省二胡艺术专家对中国二胡艺术研讨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促进二胡艺术发展的理论研讨会;举办二胡艺术专家、专业乐团、戏曲院团及大专院校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演出、讲学、讲座等艺术活动;举办二胡艺术演奏比赛、举办全省二胡艺术新创作作品的评比、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演奏人才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全省开展二胡艺术的普及推广、演奏教学、人才培训以及参加全国考级辅导等活动;搜集、发掘、整理、研究河南二胡艺术民族文化遗产等。

打印
复制全文
返回顶部

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