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入口: 资讯|资源

从“绘画六法”谈晋晓瞳的钧瓷造型艺术

来源:来源作者:刘万林口述 刘冠辰 汪佳整理编辑人:王苏佳发布时间:2016-04-07 15:29:25

晋晓瞳,1963年生,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评委,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晋佩章钧瓷艺术馆馆长。从事钧瓷艺术事业近40年,从窑工干起,逐步成长为当代钧瓷的代表人物之一,常自谦的说“我只是一个钧瓷匠人”。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梳理总结了三国至齐梁间绘画的六种艺术标准,成为后世之中国品评艺术作品的基本准则,元人汤后《画鉴》云“画之六法,得其一二者尚能名世,得其全者可知也者。”

晋晓瞳将其六法运用于他的钧瓷造型艺术,研习日久,蔚然可观,深得“气韵、象形、经营”三法之妙,对于“骨法、传摹”二法也悟出了一番心得,而“随类赋彩”对于钧瓷而言,乃窑火之神工,此处不细表,简而论之。由此可见,晋晓瞳的钧瓷造型艺术已经渐入佳境,有望更上一层楼。

“六法”之一为气韵生动:讲究作品的气韵,即作品内蕴含的生命力、才情与智慧。而晋晓瞳的作品在整体气韵的表现,相对来说是中庸而敦正的,形制上不出挑,但是沉稳清健,浑然一气,非常耐于品味。这和他的父亲晋佩章先生端庄大气的造型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与他父亲的是——他的作品里的气韵更加倾向于拟态的表达。如莲花尊,整体椭圆如垂露,浅刻的莲瓣清淡致远,颇具禅心。这件作品令人感同身受的是自然的姿态之美,也是生命的润物无声的生机。或许这和晋晓瞳参习佛经有关,这慧根,是别人学不来的。

“六法”之二为骨法用笔:讲究在表现作品力度时用笔多用“骨法”,以“骨法”彰显气韵,简而言之是构成作品形态的线条的力度,及其内在结构的对比。在晋晓瞳的手拉坯作品“长颈瓶”里犹能看到他手艺的造型功力,造型曲线洗练简约而富有张力,长颈直立螺旋而上,肩张腹收丝丝入扣,底足内敛毫无累赘。节奏感,力度感呼之欲出。也许是性情疏逸的缘故,似乎晋晓瞳很少运用这样的线条与张力,若是能再创作出骨感与丰满强烈对比的作品,也许就足矣彰显钧瓷造型的力量之美。

“六法”之三应物象形:作画力求绘型准确写真,工笔与写意是中国画的两大流派,但终究讲究一个像,前者表具像之姿,后者拟神韵之态,讲究的是造型的基本能力,而晋晓瞳在他的造型中偏重更拟态的写意,不过在造型装饰上早期多以写实之手法装点整体,为点睛之笔,如羊头耳饰、象头耳饰。近年来,逐步地将具象提炼为抽象,也吸取了不少北朝齐魏石像雕塑艺术的精粹,庄正而严谨,如清风荷韵中的莲花装饰的运用,不再类似于莲花尊中自然而具象,而是体现出法度的意旨与超脱的境界,可谓“在是在非、在真在幻,而尽得其妙”。

“六法”之四为随类赋彩: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钧瓷非绘画之瓷,“钧釉,具五彩、自天成,非人为所致。”造型与釉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造型中收放的线条,耳饰与刻画中凹凸的层次,都会影响釉色的变化。总体而言,晋晓瞳的作品还是给釉色自然变化留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少繁缛的装饰,比较符合钧瓷的传统。

“六法”之五为经营位置:经营就是设计,位置就是结构的分布。无论是国画也好,钧瓷造型也罢,不刻意而出新意则是“经营位置”的主旋律。譬如说,晋晓瞳的吉祥尊,侈口与溜肩之间,瓶颈笔直处理,结构十分紧凑,羊头耳饰紧紧依于肩上,与瓶身浑然一体。挺拔大度的“莱菔尊”在结构上则运用纯熟的手拉坯,将短颈小口与硕大的“萝卜”型的瓶身构建出一气呵成的体量感,底部的一组旋纹与直足简洁有力,充分体现了他对造型的气韵、线条、拟态的综合运用。

“六法”之六为传移模写:也有一说为“传移摹写”,就是临摹古人,学习古人的技巧。晋晓瞳的父亲晋佩章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仿古大家,这一点耿宝昌老先生早在84年出版的《明清陶瓷鉴定》一书中就有记述。自幼受教于父亲的晋晓瞳其实对北方古瓷有着扎实的根基,但他很少去拿这门“手艺”来炫技。他的复刻与仿制,多数是赋予作品创新的含义,23公分的明代钧瓷天蓝釉螺钉饕餮三足炉,在他的手里成了40多公分宽的重器,此造型复刻精彩的地方是把饕餮形象的张扬,以及凸出三足的遒劲有力。无疑这都是晋晓瞳基本功的体现,工匠精神就是要推陈出新,也源自于扎扎实实的“真手艺”。

由此可见,晋晓瞳对钧瓷造型艺术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以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修为根基,以传统精神再创造为诉求,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当代钧瓷艺术领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晋晓瞳钧瓷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刘万林(1943.5-)河南汝州人,著名国画家。现为河南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拍卖协会艺委会顾问。

打印
复制全文
返回顶部

公共文化